郑晓静院士在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上的邀请报告被该院专题报道并获好评

   

  2013年9月30日至10月4日,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4次院士大会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大会由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主持,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450余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0余位发展中国家的科技部部长和国际学术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大会。我校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教授出席了本次大会,并作为本次大会仅有的2个大会邀请报告(Invitation Lecture)人之一,作了题为“风成沙丘场演化及其扩展速度预测的跨尺度定量模拟”的学术报告。
  沙漠化过程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三北地区尤为突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以及相关科技人员围绕沙漠化防治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实施了一系列的防沙治理工程。然而,由于从沙粒运动到沙丘场时空演化的时间空间尺度跨越达8-9个数量级,一直难以实现定量预测。针对这一跨尺度定量模拟问题,郑晓静院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她和她的学生薄天利博士以及所在的兰州大学风沙环境力学研究组所提出的 “三级跳模型”是如何基于对单颗沙粒运动的模拟过渡到对数百平方公里沙丘场数百年形成与演化过程的定量再现,并且在不同条件下模拟得到了沙丘场的各种沙丘形态及其特征规律,如沙丘几何尺度与沙源厚度、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等,与野外观测值吻合良好。利用该模型,不仅为防沙治沙工程有效性的定量评估与优化设计提供了途径,而且也可定量回答在目前火星条件下火星表面可否形成沙丘场以及火星沙丘是否移动等火星探测中所关心的基础性问题。在报告中,郑晓静院士还介绍了她们提出的能显著降低成本的草方格条带状铺设的优化方案以及基于“三级跳模型”所提出的沙漠化扩展速度预测公式等。
  郑晓静院士的报告引起与会学者的极大兴趣和讨论,不断接到索要文章和报告PPT的邮件。报告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总部的公共服务部针对这一学术报告的研究对郑晓静院士进行了专题采访,并以题为“Scientist models the spread of deserts”(即“科学家模拟出沙漠扩展”)在其网页上进行了专题报道( 见http://twas.ictp.it/news-in-home-page/news/scientist-models-the-spread-of-deserts)。该新闻报道高度评价了这一学术成果,称“来自于中国兰州大学的中国科学家郑晓静(现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发现了用以预测沙丘场形成与发展的一数学模型,这一应用于地球上沙漠地带的沙丘场模型能给出针对沙尘暴与沙漠变化的村庄防护的更好战略决策。”并指出“沙漠化是不断增长的现象,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即4800万平方千米)以每年近6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和中国为位于沙化面积最多前三位国家。人类在采用竖直障碍物与草方格保护村庄与财产时,在多数情形下遇到的问题是很少或缺少战略规划。”在简要介绍了郑晓静的学术报告内容及其科学意义后,在结尾处指出“这一模型将可帮助人们以小的代价来实现这类风沙防护。”


背景链接: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he Academy of Science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原称第三世界科学院 (Third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成立于1983年11月10日,总部设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是一个非政府、非政治和非营利性的国际科学组织。这一国际学术组织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巴基斯坦物理学家阿布杜斯?萨拉姆教授倡议创建,主要致力于支持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研究。自1983年以来,约有180位中国大陆学者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在2012年9月召开的第23次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当选为新一届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成为该学术组织成立以来的首位中国籍院长。
  针对我国严重的沙尘暴和沙漠化态势,郑晓静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末主动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从已取得良好进展的电磁固体力学领域转向并开拓了风沙环境力学研究领域。先后主持了与此相关的国家“973项目”一级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科技部国际重点合作项目各1项,所撰写的英文专著《Mechanics of Wind-Blown Sand Movements》作为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Verlag的“环境科学与技术丛书”于2009年出版。郑晓静教授继2009年当选为中科院数理学部院士后,经时任中科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副院长路甬祥院士与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院士的联名推荐,并经国际同行评审,于201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工程领域的院士,并于2013年起担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工程领域评奖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