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又和教授率团参加三校力学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

  11月12-14日,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力学处提议,浙江大学力学创新研究群体“智能材料和结构的力学与控制”学术带头人陈伟球教授发起,西安交通大学“超轻非均匀介质的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与兰州大学“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力学”创新研究群体协同,由浙江大学承办的“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浙江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力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数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汲培文研究员、力学处处长詹世革研究员以及力学处张攀峰教授和许向红副研究员出席并全程参加了学术研讨会。会议还邀请了北京大学方岱宁院士为专家组组长的8位曾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或具有形成未来力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的学者作为点评专家也全程参加了研讨会议。我校力学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周又和教授率领其骨干成员一行6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会议的主要议程分为三个阶段:群体之间的报告交流,专家点评、基金委领导点评与总结。按照会议约定,群体之间的报告交流按每一群体就执行来的科研成果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进展作一总体报告、外加二个亮点研究成果报告来进行,每一报告完后留有时间进行讨论与交流。

  受群体的委托,群体骨干成员王省哲教授代表我校力学创新研究群体做了总体报告,包括群体执行以来的近三年中在科学研究、队伍提升、研究拓展、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所取得主要进展成果。在指标性成果方面,兰州大学力学群体发表了130余篇SCI收录论文,其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3篇论文被其期刊列为Highlight Paper,获美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另外5项申报的国家发明专利在公示期中,获国家软件著作权2项,等等。与此同时,还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本群体三个研究方向之一的超导结构力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及进展,包括理论建模、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尤其在自主研制超导低温多场耦合力学实验研究平台与理论建模等方面的实质性推进研究,不仅获得了学界的重视,而且也获得了新能源聚变堆工程界的重视和好评。在另外两个研究方向即风沙环境力学与非线性定量方法研究方面,郑晓静院士与周又和教授分别就其研究进展作了亮点报告。郑晓静院士的亮点报告以“风沙运动中的多尺度问题及其定量研究”为题,介绍了本群体在开展风沙环境力学方面的多场与多尺度耦合在沙尘输运过程中关联的基础科学问题与群体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验观测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在这些研究成果基础上正在执行的防沙治沙工程设计及示范工程的科技部国家支撑计划项目执行情况,以及今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预期目标等,最后还给出了这一领域研究与国外相关研究小组的进展对比,表明群体在多个方面处于前列。周又和教授亮点报告以“求解非线性边值问题的小波封闭解法的数学框架及其应用”为题,详细介绍了他领导的小组在近年来首次提出的求解强非线性问题的小波通用有效方法及其计算少、精度高的典型算例;尤其在他近期完成的这一方法的数学框架及其在流体力学N-S方程平均流与扰动流的封闭分解方面,这一方法为解决流体力学领域的雷诺平均在百余年来不能实现封闭分解的难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校力学学科创新研究群体的相关报告和工作进展交流获得了与会专家学者以及另外两所高校创新群体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与广泛交流。


  在点评与总结阶段,与会邀请专家与基金委的3位领导先后对这三个力学创新研究群体的特色及取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点评,对我校力学创新研究群体在学术带头人周又和教授带领下近三年内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开展的深入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均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群体研究目标和主线清晰、工作深入并推进有力。与此同时,也就群体在更高层次提升年轻学术队伍的成长方面提出了中肯建议和意见。在对专家的点评及建议的反馈发言中,周又和教授代表兰州大学力学创新研究群体感谢基金委和各位专家对于兰州大学力学创新研究群体多年来的持续支持,并将认真考虑专家的建议和意见以进一步组织好科学研究与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同时也期待各位专家对于这一群体尤其在优秀年轻骨干成员的成长方面能给予更多关心与支持,使群体在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前发展的同时,高层次人才队伍能得到持续发展。国家自然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在总结发言中除了对于西交大、兰大、浙大三校的力学学科创新研究群体进行了研究领域、队伍、特色的整体性总结外,还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阐述了力学学科今后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机遇,以及对创新研究群体今后进一步在推进特色领域研究、人才队伍成长和引领性研究工作开展等方面的期望等。他特别强调在自主创新方面要有我国的前沿性研究成果,通过群体的力量来使之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推进;为此需要以国家需求为牵引动力、以科学问题为导向来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而不要仅仅以追踪国外而不能超越、单纯以论文数与影响因子来进行。杨卫主任也特别提到了兰州大学力学创新研究群体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模式值得借鉴,在超导电磁结构力学和风沙环境力学这两大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与重大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均取得了特色鲜明的成果,在非线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方面自主提出了小波封闭解法并得到了有力地推进,所开展的研究问题鲜明、特色显著、面向国际前沿,同时研究工作系统深入。

  本次的三校力学创新研究群体的学术交流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群体间交流的首次实施与尝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位领导充分肯定了这一交流模式及其作用,并考虑将在其它学科的创新研究群体之间予以推广。通过参与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举办的三校力学学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交流会,使得不同群体开展研究及取得的进展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沟通、学习和借鉴,进而有利于各群体后续研究工作的更好展开与推进。在会议结束后,三校力学创新研究群体商定,在后续执行期内将每年组织一次这样的学术交流会。

背景链接:


  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复杂环境与介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力学”创新研究群体于2011年国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学术带头人为周又和教授,首期资助经费600万元,执行时间为2012-2014年。这是我校第三个获得批准的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也是全国力学学科的第9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与高校的第6个创新研究群体。今年是该创新研究群体第一轮执行期内的最后一年,2014年10月创新研究群体顺利通过了在北京召开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召开的群体前三年工作汇报与延续申请的会评答辩,将于明年进入第二期的3年执行期,资助经费为600万元。

  该创新研究群体目前进展顺利,在前三年执行期内围绕新能源中的大型超导磁体结构设计和风沙环境中的沙尘暴起动传输机制这两类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其定量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与集体科研攻关,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包括发表期刊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136篇,影响因子大于2.0的论文共计68篇,Highlight Paper 3篇),国内、国际学术会议邀请报告近25篇次,发明专利10余项(其中已授权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7项、发明专利公示期中5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项;群体以及所依托的力学学科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协办与主办国内、国际会议5次。群体学术带头人郑晓静院士先后于2012年荣获全国十佳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及2014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群体青年骨干成员中2人分别于2012、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分别于2012、2014年度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1人先后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以及第三届钱令希计算力学奖(青年奖)、2人再次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计划等。此外,群体近三年来的研究推动了群体在新增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包括创新群体负责人周又和教授及骨干研究成员于2012年成功获批科技部国家磁约束聚变核能发展规划专项(等同于973计划)的“磁约束聚变工程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的一级课题“聚变堆大型超导磁体的力学分析方法”,201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1项,同年获批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计划(简称“111计划”)1项。在群体的风沙环境力学研究领域,由群体学术带头人郑晓静院士主持的“甘肃民勤风沙灾害与沙化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于2013年获批立项并执行、牵头建议的“风沙环境下高雷诺数壁湍流结构及其演化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于近期获批。此外,由群体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主持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分别于2012年、2013年获批立项,其他群体骨干成员近三年来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与青年基金项目新获批立项10余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