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符松教授学术报告

  应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周又和教授与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黄宁教授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符松教授来兰州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题 目:“湍流模拟简介”系列讲座
报告人:符松 教授
时 间:2017年7月26日(星期三),8:30-10:30 14:30-16:30
地 点:祁连堂322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符松,男, 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1978年考入清华大学,1979年留学英国,1983年毕业于帝国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士(AIAA Fellow)。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AIAA Journal、《中国科学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副主编,Flow 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Fluid Flow[等期刊编委。2012年6月当选为国际计算力学学会会士(IACM Fellow),2013年10月当选为亚洲流体力学委员会(AFMC)委员会副主席。近日,当选为美国航天航空学会会士(AIAA Fellow)。

  符松教授长期从事湍流模拟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他同时致力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流体力学研究,成立了“航空技术中心” 、“清华-GE”,推进成立了“航与动力技术研究中心”和 “清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科研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欧盟第七框架科技项目(ATAAC、MARS),与中国商飞、Airbus、GE航空发动机公司等开展科研合作。

  符松教授在湍流模式理论这一高难度研究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非线性湍流模式。他提出了以三阶雷诺应力为基础的Fu-Lahnder-Tselepidakis模式(已经被写入书籍和教材),开创了满足可实现性原理的湍流模式研究。根据客观张量不变性的原理,提出了“基准”的压力-应变率相关项模式;提出一系列非线性涡粘性模式。基于流动稳定性理论和雷诺平均方法,提出了一种合理反映高超声速流动转捩物理的k-w-g三方程转捩/湍流模式,具有预测飞行器高超声速边界层流动转捩的能力。该转捩模式的应用范围还推广至复杂的叶轮机械流动中,精细模拟了叶轮机叶片表面流动的发展过程。该模式理论在我国航天航空研究等领域正在发挥重要作用,该模式也被柏林工业大学(TUB)、德国宇航院(DLR)以及瑞典防务研究院(FOI)所采用。这项研究已经产生国际影响,符松应邀在航空航天领域顶级学术期刊《Progress in Aerospace Sciences》就高速流动转捩模式研究撰写综述论文。符松课题组(LAST团队)开展了多方面数值模拟与应用研究。其中“机翼设计研究”在2010年清华大学力学学科国际评估中,获得以哈佛大学Huntchingson教授为首的评审团的好评。

  符松课题组(LAST团队)发展了基于SST涡粘性模式的RANS-LES混合方法,提出了与混合方法匹配的全速自适应耗散格式,克服了原始DES方法的近壁衰减、网格诱导分离、旋涡破裂靠前、对数层不匹配、灰区等缺陷,成功应用于亚、跨和超和高超声速非定常湍流的精细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