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简介

  • 力学学科 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学科定位
  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始建于1958年,在长期的办学和学科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涉及的学科范围包括了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生物力学、计算力学和力学交叉等。学科长期注重学科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和现代高新科学技术需求的结合,以及重大环境问题的结合,形成了多个稳定的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研究领域和方向,包括:电磁固体力学、风沙环境力学、环境流体力学、生物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及多场耦合与非线性计算力学等。围绕特色研究方向以及关联的复杂介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介质、多场耦合、跨尺度、非线性”等科学共性问题开展了深入全面的理论、定量分析与实验研究。
二、发展目标
  结合现代力学发展的趋势,将加深特色研究领域与材料、物理、环境、计算数学、生物等多学科的进一步交叉与融合。围绕特色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复杂介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力学研究领域的高性能计算、极端多场环境下的电磁类智能(主要为超导等)材料与结构的先进实验技术与科学仪器研制、风沙环境灾害防治工程的时空有效性设计及评估等方面强化学科特色,突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在国内、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流学科。

  • 土木工程学科 定位与发展目标

一、学科定位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是在建造各类民用工程设施的实践中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挑战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其以科学为基础,又直接面向工程实践,着眼于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与各类工程设施相关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如何利用地球科学、化学、物理、数学、力学等基础知识来解决工程设施的规划选址、材料设备、勘察设计、施工养护等问题,而且也包括如何利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基本手段来解决工程设施的可行性论证、方案比选、设计、施工、维护等问题。
  由于工程构筑物所处环境及其种类的多样性,使得土木工程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学科方向包括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主要研究工程设施生命周期内所涉及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养护和维护等科学技术。近年来,随着对工程设施的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耐久性、环境友好性等要求的日益提高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土木工程学科也与许多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新内涵。特别是在结构—基础—地基一体化、结构—功能一体化、计算分析的精细化、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等方面发展迅速。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是在已有的本科人才培养(2001年)和一级学科硕士人才培养(2011年)基础上,结合学科点长期形成的传统和优势学科方向(地质工程1977年设立本科专业、1998年设立博士授权点),进行整合和优化而形成的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涉及的学科方向专业方向包括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含文物保护工程)和地质工程。本学科始终瞄准国家和西部地区的工程建设长远及迫切需求,紧盯国际学术前沿,并形成了多个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结构工程方向,以钢结构、组合结构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对象,研究新型绿色结构体系的材料、构件、体系的理论和应用。在岩土工程方向,以西北地区黄土等特殊土和废弃物处置为对象,研究岩土介质的工程性质及其与地基基础的相互作用。在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含文物保护工程)方向,以西部地区频发的滑坡、风沙、文物病害等为对象,研究各类灾害的发生机理、成灾模式和防灾减灾工程对策。在地质工程方向,以西部大型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等项目为对象,研究区域稳定性、场地适宜性和地震安全性。
二、发展目标
  强化面向科学前沿和服务西部的研究特色,以地质工程和力学学科为支撑,加强特色领域与物理、材料、化学和地球科学等的交叉和融合,从“结构-基础-地基”一体化的综合角度解决西部地区的工程设施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问题。重点推进:新型绿色结构体系的研发和工程应用,大型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等复杂结构的非线性分析,黄土、盐渍土、废弃物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及其与地基基础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地震、滑坡、水土流失、风沙等地质灾害和文物病害的工程防治措施和耐久性评价。同时,着力在以下方面开拓方向:将新材料、超材料等概念引入到结构抗震抗风中探索新型的功能结构,探索和研发土木工程及土遗址、文物保护与加固中的新型功能材料等。通过特色研究领域与学科方向的协同发展,形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一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