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又和,中共党员,1957年5月生于湖北,兰州大学二级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国家教学名师。现任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力学学报》和《TAML》副主编、《应用数学与力学》中英文版编委、校外3个国家级和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学历
1987.09-1989.12:兰州大学固体力学 理学博士
1982.09- 1984.11:华中科技大学固体力学 工学硕士
1978.03- 1982.01:华中科技大学力学 工学学士
主要学术经历
2020.10-现在: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院长
2010.12-现在:兰州大学力学一级学科负责人
2007.12-现在:兰州大学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
2014.01-现在:国家外专局与教育部“111引智基地”负责人(2013年获批)
2012.01-2018.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11年获批)
2006.01-2016.10:兰州大学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
2005.06-2017.12: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首任院长
2001.01-2004.12: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获批)
2000.01-2004.12: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年获批)
2002.03-2002.05: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9.07-2005.05: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主任
1998.06-1998.12: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1997年.08-1999年.06:兰州大学力学系副主任
1996.01-现在: 兰州大学力学系(现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
1994.07-1995.07:日本东京大学核工程研究实验室,外国研究员
1993.09-1994.07:美国肯塔基大学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访问学者
1993.06-1995.12:兰州大学力学系,副教授
1990.06-1993.06:兰州大学力学系,讲师
1982.01-1987.08: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力学系 助教、讲师
主要讲授课程
已为本科生主讲《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力学》《板壳理论》《分析力学》《张量分析》《力学与工程概论》等课程,累计超过3200学时。
已为研究生主讲《板壳非线性力学》《电磁固体力学》《非线性动力学》《张量分析》《结构稳定性理论》等课程,累计2400学时
研究方向与学术成就
周又和长期专注于板壳非线性力学,电磁固体力学,智能结构及动力控制,沙尘暴风沙环境力学,超导电磁固体力学,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等研究,开创了多场耦合超导电磁固体力学,拓展了沙尘暴风沙电多场耦合研究,创立了多场强耦合的分场降阶迭代法和求解强非线性问题的通用小波封闭方法等。
独立撰写的《Wavelet Numerical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Nonlinear Problem》作为计算方法的工程应用丛书被Springer-Nature出版,撰写的《电磁固体结构力学》(周又和、郑晓静)获国家科学著作出版基金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独立编著的《理论力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独立撰写的百万字《超导电磁固体力学》(上、下册)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1/3; 2/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7/10)、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和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均为第一完成人)、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3项,以及IEEE超导委员会授予的Von Duzer Prize 1次等;主持的教学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个人获国家教学名师奖、全国师德标兵、宝钢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徐芝纶力学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培养出7人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青年长江、优青、青拔、全国优博及提名、中国力学优博、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国际奖励等16人次。已主持各类科研项目近40项,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科研项目获奖
1)国家级奖
2018年,主持完成的“风沙运动多场耦合特征及规律的力学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3,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2008年,完成的“电磁材料与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力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2,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2007年,完成的“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10, 完成单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
2)国际奖励
2008年,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2篇论文获IEEE超导委员会授予的最佳贡献论文奖,即Von Duzer Prize(3/3)(兰州大学独立工作)
3)省部级奖
2019年,主持完成的“超导磁体研制设计中的关键力学方法及应用”成果获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6;完成单位:兰州大学、中科院近物所)
2017年,主持完成的“风沙运动多场耦合特征及规律的力学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3, 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2005年,主持完成的“电磁材料结构非线性力学”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7, 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2006年,完成的“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防治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11, 完成单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大学)
1998年,主持完成的“铁磁与超导载流结构的磁弹性弯曲与稳定性”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1996年,主持完成的“谐振式弹性元件频率压力特性的理论研究”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2, 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1992年,完成的“圆薄板Karman方程的精确解和解析方法的理论与应用”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3,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教学研究项目获奖
2009年,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模式及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4, 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2007年,主持的教学研究项目“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互动模式及实践”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5, 兰州大学独立完成)
个人获奖
1999年,被教育部聘任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999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0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高校优秀教师特等奖”
2001年,被中共甘肃省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2004年,被中共兰州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
2006年,被中国教科体文卫工会授予“全国师德标兵”称号
2007年,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8年,获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009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人选
2009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19年,获徐芝纶力学奖
2021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