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雷诺数湍流国际研讨会”在兰州大学举办

  2016年10月5日-9日,由兰州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理论与应用力学国际中心主办,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高雷诺数湍流国际研讨会”在兰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主席为兰州大学力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郑晓静教授和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流体力学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副主编、2016年美国物理学会Stanley Corrsin奖获得者、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Ivan Marusic教授。美国物理学会首届Stanley Corrsin奖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Cole奖获得者、智利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Charles Meneveau教授,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 Advanced Grantee获得者、西班牙两院院士、马德里理工大学Javier Jiménez教授,美国宇航局杰出科学成就奖章获得者、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Robert Moser教授,韩国科学技术学院Hyung Jin Sung教授,意大利罗马大学Paolo Orlandi教授,以及来自法国里尔力学实验室、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日本冲绳科技研究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外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参与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均为活跃在国际流体力学与湍流研究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其中包括4位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6位美国物理学会会士(APS Fellow)、1位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士(ASME Fellow)、1位欧洲力学学会会士(EUROMECH Fellow)。多位学者担任或曾担任流体力学和湍流领域权威期刊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Applied Mechanics Review、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Physics of Fluids、Journal of Turbulence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学物理科学部副主任孟庆国研究员和项目处张攀峰教授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我校副校长潘保田教授代表兰州大学对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兰州大学以及兰州大学风沙环境力学研究的基本情况。郑晓静院士报告了兰州大学风沙环境小组在甘肃民勤青土湖地区建立的高雷诺数湍流与沙尘暴观测站以及利用观测数据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和最新进展,Ivan Marusic教授介绍了粗糙壁面风洞实验的最新进展。会议其余十六场邀请报告涉及粗糙或光滑壁湍流实验观测与数值模拟、高雷诺数壁湍流直接数值模拟与机理分析、高雷诺数湍流理论模型与大涡模拟新方法、湍流多尺度模态分解新方法、颗粒与湍流相互作用的实验与模拟等内容,均为流体力学与湍流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与热点研究方向。会议期间参会者对每一个报告均进行了充分的讨论。通过开展广泛交流与深入的讨论,不仅促进了学科交叉,明确了进一步合作的意向,也为参会代表和研究生提供了一次开拓视野、加深认识、与国内外专家学者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

  在闭幕式上,本次研讨会的共同主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Ivan Marusic教授指出:兰州大学举办了一次非常成功的研讨会,每个报告都非常精彩,内容从世界上最高雷诺数的槽道湍流直接数值模拟到沙尘暴实验观测研究,均为湍流研究的国际前沿与热点。他希望兰州大学沙尘暴野外观测站的实验观测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相信这将能够回答更多的科学问题,因为这个观测站获得的数据是独一无二的。Ivan Marusic教授还指出本次会议的另一个成果是开启了高雷诺数壁湍流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这对于本领域的研究非常重要,也希望研讨会能够在几年以后再次举办,并争取成为一个系列会议。与会专家尤其对兰州大学所建立的野外观测站及其数据和结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一致希望观测工作能够长期继续下去,以获得更多有意义的观测数据,认为这将对高雷诺数湍流、颗粒湍流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大家还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郑晓静教授的领导下与各学科科学家分享研究数据与成果、加强国际合作。

  通过举办本次会议,将推动我国高雷诺数湍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科学家和世界各国同行的联系和合作,提高兰州大学乃至我国在此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新闻背景:

  高雷诺数湍流研究是国际湍流研究中最前沿的课题之一,风沙流与沙尘暴是大气表面层高雷诺数湍流与颗粒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入认识风沙流/沙尘暴特性和演化过程,实现对风沙灾害的准确预报和科学防治,必须深刻认识大气表面层高雷诺数湍流的特征和沙粒-湍流的相互作用机理。基于前期在湍流与风沙研究方面工作基础,兰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于2015年共同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风沙环境下高雷诺数湍流结构及其演化机理研究”并以全票通过成功获得立项批准。该项目以风沙环境力学为切入点,研究目前已知地球环境中最高雷诺数的大气表面层中湍流与沙尘物质的相互作用。旨在研究高雷诺数壁湍流的统计、结构特性和雷诺数效应,并最终建立计及高雷诺数效应的风沙运动模型,加深对风沙流/沙尘暴形成演化机理的认识,为沙尘暴的准确预测和有效防治提供理论支撑。目前,项目的最新研究结果已经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基于民勤沙尘暴野外观测站观测数据的大气表面层内大尺度湍流运动的研究成果 “Very large scale motions in the Atmospheric surface layer: a field investigation”,于2016年8月发表在流体力学研究领域的顶级权威期刊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上。论文作者为郑晓静院士和她指导的博士王国华,这一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校风沙环境力学研究进入到了流体力学的深层次前沿。

  本次研讨会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召开的。为此,会议设置三个议题①大气边界层高雷诺数湍流观测②高雷诺数湍流统计性质与结构形态演化③湍流、颗粒相互作用。旨在与国际、国内同行进行交流,吸收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学习、消化先进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提高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