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27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甘肃民勤风沙灾害与沙化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2014年度学术会议在我校举办,甘肃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处长王晓光主持了学术会议,项目咨询专家组组长赖远明院士、副组长冯起研究员、咨询专家组成员赵明研究员、王澄海教授、万洪波会计师,兰州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王志成,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又和教授以及项目组成员和项目办公室成员等2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听取了第一课题组和第二课题组的工作进展报告,并在甘肃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处于彩虹副处长主持下现场考察了第一课题组负责建设的实验示范点。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甘肃民勤风沙灾害与沙化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自实施以来,按照项目任务计划,在项目负责人郑晓静院士的组织下,各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第一课题组在郑晓静院士的主持下开展了风沙运动近地表监测、格状沙障铺设方案优化等研究工作;建立了了沙丘场扩展仿真系统——耦合尺度沙丘场模型,该工作被著名的物理期刊《New Journal of Physics》作为2013年度发表在此学术期刊上的优秀研究列为2013年的亮点论文;采用该理论提出的“斑马线”沙障铺设模式,可以在30多万平方公里的防沙治沙区域内减少铺设面积20平方公里,节约成本2500万,施工时间减少69%;建成了青土湖野外观测站,仪器占地面积25亩,实验场地范围300km2,所测数据(包括含沙流动)可用于湍流边界层流动性质的研究;完成了老虎口和西沙窝2个区域的试验示范区建设950亩,基本完成了示范区建设任务;制定技术规范2项(正在进行),获批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申请国际专利(PCT)2项(国家阶段,美国);发表SCI论文25篇,组织承办了“第八届国际风沙科学大会”等5个学术会议,协办了“第八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等学术会议;课题负责人郑晓静院士荣获201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课题组成员薄天利副教授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
第二课题组在屈建军研究员的主持下开展了莫高窟示范区风沙流场研究和试验区尼龙网沙障方格实验、生物因素对文物古迹的损害机理与防治技术的试验示范研究、极端干旱区生物和工程综合固沙技术模式研究以及莫高窟门窗防尘网研发与防尘效率风洞模拟实验。完成了市区全自动气象站建设。开展了洞窟壁画风沙(尘)技术研究,通过安装空气颗粒物采样器,对洞窟内的风沙(尘)PM10、PM2.5收集、取样,进行分析。研究了风沙(尘)对壁画的损坏机理,确定洞窟内风沙(尘)的来源以及PM10、PM2.5与沙尘暴之间的关系;开展了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流场恢复技术,尤其是上风向建筑物和植被增加,导致进入泉内的风速急剧降低,降低20%。
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就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最后,项目负责人郑晓静院士对专家组给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了真诚的感谢,并就下一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会后,甘肃省科技厅及项目咨询专家组部分成员赴民勤考察了第一课题组的示范点建设情况。考察组在老虎口和西沙窝现场听取了示范区建设的进展情况和施工情况的汇报,并在仔细考察了示范区各类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效果后认为初步建成的试验示范区圆满完成了课题前两年的计划,也为开展民勤风沙运动检测及沙化防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总结提炼的成套技术预计将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民勤防沙治沙等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极重要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