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ITER专项)“磁约束聚变工程关键问题研究—超导材料研制与力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本部顺利召开。来自项目与课题承担单位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科院等离子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所以及我校的近20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的研讨会。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院长周又和教授作为该ITER专项中课题二的负责人主持了研讨会开幕式并致欢迎辞,来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项目负责人赖新春研究员对本次项目研讨会的承办方兰州大学的精心准备表示感谢,并对研讨会深化课题间交流提出了一些希望和建议。在学术报告环节,来自课题承担单位的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超导研究所所长李成山研究员、张胜楠高级工程师和郝清滨高级工程师分别针对西北院Bi-2212高温超导线材最新研究进展、Bi-2212基高温超导线材载流性能及涡旋钉扎性能的掺杂优化和Bi-2212线材的均匀制备技术研究等方面作了学术报告,中科院等离子所秦经刚副研究员就聚变用超导体中超导材料的性能研究和制造技术研究等方面作了报告与交流。承担项目课题的我校王省哲教授、高原文教授、张兴义教授和雍华东副教授分别针对聚变堆超导磁体关联的力学问题和方法研究结合课题组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作了系列学术报告,内容涉及超导材料与磁体结构的低温力学性能与行为实验研究、超导电缆多级力学行为与超导性能研究、超导带材多场特性研究以及超导材料结构中的力学与电磁行为研究。与会的项目组专家和课题承担单位的专家与学者针对学术报告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提问和热烈交流。
在2日下午进行的研讨会交流与讨论环节,围绕课题组就已开展的研究进展和成果,以及今后专项研究中的目标与内容,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意见交换,并对今后加强不同课题间的交流力度、合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坦诚交流。最后,该ITER专项责任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汪小琳研究员发表总结讲话,充分肯定了项目课题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本次研讨会针对课题间深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并建议项目组各课题、各承担单位的高校和研究所充分结合各自优势,从我国今后发展自主聚变工程的大需求和大背景的科学与工程应用高度积极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本次研讨会是在我校承担ITER专项“磁约束聚变工程关键问题研究”课题两年多来以及顺利通过了专项中期评估后举办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将会对今后三年的课题工作开展和深化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链接:
磁约束聚变工程是当前新能源开发研究中的重大领域之一,2006年我国加入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简称ITER)的这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主要由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韩国和印度七方组成,总预算投入达100亿欧元,即建堆和此后20年的实验运行研究各投入50亿欧元,我国承担10%的费用。与之相配套,国家另用100亿元设立了这一国内配套研究专项,旨在促进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2013年,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磁约束聚变工程关键问题研究”立项实施,主要针对设计和建造我国未来先进聚变堆所需的强磁场、等离子体加热和涉氚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我校主持了该专项中一级课题“聚变堆大型超导磁体的力学分析方法”研究,主要针对目前ITER这一大型能源装置中的大型超导磁体所使用的超导CICC导体这一基本结构的设计、制备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力学问题,开展电-磁-热-力多场耦合的理论建模、定量分析方法与实验测量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围绕研究目标和内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阶段性研究进展和成果,已于2014年8月顺利通过了在北京召开的项目中期验收和评估,顺利进入课题后三年期的实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