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下午,应梁收运副教授邀请,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马东涛研究员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在祁连堂322报告厅作了题为“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及防治问题”的学术报告。实验室师生共计50余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梁收运老师主持。
报告中,马东涛研究员以自己渊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经验首先从区域地质背景及龙门山断裂带结构特征的剖析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汶川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危害特征及基本特点;进而引出地质灾害防治中监测和预警预报、治理时要把握住时机的重要性,强调了重建场址选择的慎重性。
报告中,马东涛研究员以1879年武都8.0级地震的次生地质灾害——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为例,探讨了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活跃期与稳定趋势问题,针对舟曲三眼峪沟泥石流的防治,提出了避免再次重建造成的巨大损失等一系列泥石流防治原则与治理工程设计新理念。报告会结束前,马东涛研究员与在场师生主要就泥石流防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马东涛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防灾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导师,四川省山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灾害评审专家、四川省水利厅水土保持特邀评审专家,四川省防灾减灾工程咨询专家。1988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系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91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6年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质灾害(冰雪冻土、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土壤侵蚀等)基础理论、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和设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等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4部。承担完成的“陇南地区滑坡泥石流整治规划”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甘肃中部黄土台塬灌区滑坡与塌陷治理研究”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西部山区道路泥石流防治理论与技术”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